这篇文章来自这里,原载《工人日报》,myheimu知道马上会有人连内容都不看就对着这个题目发牢骚。不管内容怎么样,我们可以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到江苏教育厅对这套方案的重视,那么长时间都在不断听取意见和修改方案。另外我还是想说一次:不是说某某在某个网站上昨天发了帖子,教育厅今天就得给你答复的。
高考已经从曾经的“皇家科举”式精英选拔向大众教育走来,不再只局限于部分人群的“金榜题名”,而关系到了极其广泛的公众利益,在提高全民素质、推进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这一过程中,脱掉神秘的外衣,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,远比具体方案内容的讨论更有意义,更为重要。
从上月底开始,一场有关2008年高考方案引发的“听证”和讨论终于在江苏暂告一段落。经过两周的公示,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后,目前修改后的方案已经报教育部审核。
方案出台一石激起千层浪
9月22日上午,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考方案向社会公示并征求建议,相应的配套方案也同步出台。
根据公示方案,2008年江苏省高考方案总体模式为“3+学业水平测试+综合素质评价”。“3”为语文、数学、外语三门。“学业水平测试”科目为政治、历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技术(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)等7门,其中包括选修测试科目和必修测试科目。“综合素质评价”则包含道德品质、公民素养、学习能力、交流与合作、运动与健康、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。除语数外三门科目将按分数考核,其他两项均为等级评定。简言之,“江苏2008年高考有望只考语数外”。
尽管恢复高考制度已近30年,高考也如年度“节日”般平常,但此次高考方案的出台,依然一石激起千层浪,引起各方的强烈关注。
当地有媒体报道说,新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,因为物理、化学只参加学业水平测试,只考语数外,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。
有家长表示,新方案给了孩子选择权,照顾到兴趣和专长,是一个不错的方案。语数外应该是最基础的学科,总分提高也是可以接受的。
但反对意见认为,将物理化学这类事关“第一生产力”发展的重要学科,用几个等次作模糊处理,而仅以语数外的考分划定录取分数线,对众多理工科大学来说是否科学?从考生方面来看,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,城市与乡村、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文、理科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(以苏南、苏北为例,苏南学生外语语文普遍强于苏北学生,而苏北学生的数理化一般要胜过苏南学生),一旦以语数外成绩划定录取分数线,对那些来自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考生而言,无疑是有失公平的。
甚至连中科院院士也加入到了这场争论中。有院士就表态,现代工业一刻离不开物理与化学,“不考理化是对民族不负责任的做法”,“高考排除物理化学是可怕的”,“等于打断了科技创新的研究链”。
积极回应有关方面及时调整
面对社会反响,江苏教育部门积极回应。借助大众传媒,教育部门与公众建立了畅通的联系。 9月28日,江苏高考新方案公示一周后,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针对社会上最为关心的对高考新方案的6大质疑热点,进行一一解答。
比如,针对理化被削弱的质疑,王厅长解释,新方案除了3门统考科目,其他6门(除技术)由考生自己选择物理或历史任一门,其他4门为必修。选修和必修的考试时间有区别,一个是100分钟,一个是75分钟,这有利于加强物理和历史,突出这两门学科的重要性。
他表示,其实,与现行高考方案比,物理并没有被削弱。中学阶段需要的是对理科学习规律的掌握,是对学习能力的培养,这种评价方式在事实上会促使学习物理的人数增加,以前学习物理的人数只有四分之一左右,而今后学习物理的人数至少达到50%,学习物理总人数的大大增加对理科的发展绝对是有利的。有人认为最后只统考三门就是不重视理化,其实是一种误解,提意见者可能因为不了解高中课改,或没有全面了解高考方案。新方案模糊了文理科的界限,将高中所有课程全部覆盖在内,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。
9月30日,王斌泰网做客中国江苏视频聊天室,与网友就江苏2008高考方案进行交流。王斌泰表示,正在根据公示搜集的意见修改方案,并专门开会研究,然后向教育部做正式的报告。
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,10月9日,江苏省教育厅宣布对2008年高考方案作出四项调整。调整语文、数学、外语考试的分值:原方案中语文、数学、外语每门150分,总分450分,语文、数学附加题各30分;调整后为语文、数学每门160分,外语120分,总分440分,语文、数学附加题各40分(考生自选一门附加题);调整选修科目测试的日程,适当减少考生参加考试的次数:将方案中两门选修科目测试的日程,从每年4月7日调整至每年6月9日;适当细化选修测试科目的等级,进一步提高测试成绩的区分度:将方案中选修测试科目的A等和B等适当细化,前5%(含5%)为A+,前20%至30%(含30%)为B+;调整考生填报志愿的必要条件,引导学生全面发展:将方案中考生填报志愿的必要条件之一,必修测试科目D级(技术科目测试不合格视为D级)不超过三门,调整为填报普通类志愿必修测试科目各科成绩均需达到C级及以上(技术科目测试合格),填报艺术、体育类志愿必修测试科目D级(技术科目测试不合格视为D级)不超过三门。
公开透明体现公众知情参与权
在为期两周的公示期内,江苏省教育厅组织了13个调研小组分赴全省各地市调研,调研对象主要为中学校长、教师、教研室主任、市教育局局长。
公示期间,社会各界对2008方案提出了“理化被削弱”、“农村、男孩吃亏”、“学业水平测试等级计分与高考精细录取要求矛盾”、“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保证公正性”、“考试时间不当”、“考生如何减压”等6大疑问,这些声音以及教育部门的回应,都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。
江苏省教育厅还通过热线电话、电子邮箱收集了众多的意见。
据称,经过4项重大调整后的方案得到了更多认同。“师生们都希望政策能尽快定下来,不能再变动了,要有调整也希望能等到下一届。过于频繁的政策变动只会让学生更加焦虑,学生本来就承受了很多改革带来的变动,现在更需要“定心丸’”。
当然,也有“与其说此方案的提出是创新,不如说是江苏高考改革走投无路之后的无奈之举”,是“表象改革”等等议论,关于它的讨论依然在进行着。
对此,有关人士认为,不管怎么说高考已经从曾经的“皇家科举”式选拔向大众教育走来,不再只局限于部分人群的“金榜题名”,而关系到了极其广泛的公众利益,在提高全民素质、推进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这一过程中,脱掉神秘的外衣,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,远比具体的方案内容的讨论更有意义,更为重要。也许,这才是江苏此次高考方案讨论给人的思考和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