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报刊杂志的质量越来越高了,但是免不了有一些问题。我前几天看到央视新闻中“劳动者之歌”介绍到人民日报编辑社最终校板员的辛苦工作,的确很是不容易。
最近我们高三复习了字音、字型、词语、句子等基础性内容,我买了一本《咬文嚼字》2005年合订本看了看,很受触发,所以最近注意了一下附近的报刊杂志和电视节目,我毕竟没有那么多时间,但仍然找出许多错误来。
- 大约10天前的CCTV晚间新闻中,字幕“信产部 中国电信成为投诉大户”,我刚一看以为是两个单位都被投诉了,谁知道仔细一听才知道这是信产部的消息,本应该是“信产部:中国电信成为投诉大户”,少了一个冒号,意思就变了,信产部好心好意统计情况,它又找谁惹谁了?在之后几次新闻节目中,CCTV似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改为“中国电信成为投诉大户”。
- 2006年10月23日的《新华日报》A2版左侧有个标题“前三季度我省家庭人均支出增长13.7%”,我很奇怪,所有家庭的人均支出与全社会的人均支出有什么区别?难道无家可归就不记入内了?看了内容才知道,就在导语部分,使用的词语是“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支出……”,原来是说每个人用于家庭生活的平均支出。另外,导语部分是“城镇居民”,题目也应体现出来。然而奇怪的是,似乎很多地方都在用这个词,但是按照这里的内容,只有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”和“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”的说法。
- 2006年11月2日《扬子晚报》B13版中《贷款一美元》第六段第一句“这些是但保”,其中的“但保”应当是“担保”,显然是个输入性错误。
- 2006年10月9日《扬子晚报》A3版中的《“世姐”常州亮相》一文中,所配图片一共有四人,然而文字间写道:“来自46届国际小姐全球总决赛中国区的冠亚季军和前45届冠军亮相常州……”以我的数学,3+45应当等于48呀,那可是不少人呢!后文却只提到46届的冠亚季军和45届的冠军。编辑为了说明45届冠军已是“明日黄花”而加上一个“前”字,可殊不知4人变成了48人!
净化尚未成功,同志仍须努力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