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heimu说:有时候,语文试卷出现学术性问题是很正常的,不过命题者要尽量避免。对于“海”还是“水”的问题,我在上半年的时候做题遇到过,也没记清楚,一般还是以课本为主。

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第13题第2小题的标准答案与语文教科书不符,很多家长质疑到底以哪个答案为准,6月12日,市教育考试院表示,版本不一样,两种答案都对。

近日,一位考生的家长刘勇绪向市教育考试院反映,2006年高考北京语文试卷的第13题第2小题的标准答案是:“山不厌高,水不厌深。”而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是: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。”他孩子以教科书为依据填写的答案为: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。”。而标准答案却与孩子的答案不一样,他不知道老师阅卷时以哪个为准?据了解,很多考生都遇到了此问题。

对此,北京市教育考试院高招办表示,“山不厌高,水不厌深”和 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属于版本不一样,两种答案都对,不会影响学生成绩。

来源:《北京娱乐信报》

以下摘自http://bbs.guoxue.com/viewtopic.php?t=393785&sid=3d5abd5ecd88ca1db9e9750e64ff7bb3,是纯学术的问题,个人同意作者观点。

是“山不厌高,水不厌深”还是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?

曹操《短歌行》中的名句在朱东润主编的《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》中作“山不厌高,水不厌深”,这是根据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本《乐府诗集》卷三十选录的。今高校流行的教材《中国文学史》(袁行霈主编)第二卷第29页引作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,根据本书附录《研修书目》,这里的引文当据黄节注《魏武帝魏文帝诗注》(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)。这两句诗中到底是“水”还是“海”正确?

今将作“水”的重要材料罗列如下:
(1)刘宋沈约《宋书》卷二十一《乐志二》,中华书局标点本;(2)四库全书影印本明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》卷二十三;(3)唐徐坚《初学记》卷十七《人部上》注引;(4)明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 第四十八回《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》;(5)今人逯钦立《魏诗》卷一。等等。

下面是作“海”的材料:
(1)梁萧统《文选》卷二十七《乐府上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胡刻本;(2)唐欧阳询《艺文类聚》卷四十二《乐部二》及卷九十二《鸟部下》注引;(3)中华书局编辑部《曹操集》,中华书局1959年7月版,1974年7月第3次印刷本,注云出自《乐府诗集》卷三十。(4)清沈德潜《古诗源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。等等。

作“水”还是“海”,单纯从资料出现的先后和后人的引用情况,很难作出决定。但作“海”应当更与原来相合。《文选》李善注引《管子》说:“海不辞水,故能成其大;山不辞土,故能就其高;明主不厌人,故能成其众。”又《史记》所录李斯《谏逐客书》云:“是以太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卻众庶,故能明其德。”《陈书》卷十六《蔡景历传》载蔡景历与陈高祖书云:“海不厌深,山不让高,敢布心腹,惟将军览焉。”看来山、海对举以作比喻,状写虚怀若谷,这是从先秦就开始,到魏晋南北朝仍然使用的一种习惯用法。曹操善于借用成语,一般情况下当会使用“海不厌深”,而用“水不厌深”的可能性较小。此外从诗意的推敲上,两者都有道理,但还是有优劣之分。“海”乃水之一种,特其广阔渊深者,而“水”为一般总称,与“海”相比不够具象。因此,若与虚怀若谷的喻指相联系,还是“海不厌深”更确切一些。
(尚不成熟,先抛出来引玉——济南海客)

« »